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党建与文化>党建工作党建工作
记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徐立平
发布时间:2017/6/20 10:40:46作者:王瑶阅读次数:

 

刀锋雕匠心 为国铸利器

——记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高级技师徐立平

  

每天身处炸药堆,时刻行走在生死一线。这样的工作,你能想象吗?

29年,一万多个日夜,徐立平在如此危险的岗位上坚守至今。

作为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的领军人物,徐立平的工作就是“雕刻火药”——对火箭发动机里的燃料药面精细地进行修理、开槽、挖药、修补等。

每一刀的精准程度,关系着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弹道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一旦操作不慎、蹭出火星,火药会被瞬间引燃甚至发生爆炸。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工人几乎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

生命悬于刀锋,责任重于泰山。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徐立平追求完美,反复琢磨练习后,每一刀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领先行业水平。

漫漫征途,星辰浩瀚。航天逐梦,不惧艰险。

“一路走来,真的不后悔!”徐立平说。

启航——筑梦航天,一脉相承

1968年出生的徐立平是航天二代,父母都是老一辈航天人,母亲温荣书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招收的第一批徒工。20世纪60年代,温荣书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辗转于四川、内蒙古等地。最终,父母在陕西西安落脚,全家在远离市区的深山扎根。

从小耳濡目染,选择航天之路顺理成章。

1987年,徐立平从技校毕业。如愿进入航天四院的他,回到了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选择岗位的那天,是母亲陪他去的。“当时有好几个选择,最后还是定了去7416厂的整形车间。我妈也没想到后来会这么危险。”徐立平说。当时的他,未满19岁。

入厂第一课,是发动机点火试验。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撞击”着徐立平的心脏。烈焰腾空而起,转瞬间变成巨大的蘑菇云,徐立平的眼里映照出了炙热与震撼。

光荣与危险并存。

战略战术导弹装备,国之利器。发动机是其“心脏”,为导弹飞行提供强大推力。推进剂药柱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面整形是要求最高、最危险的生产工序之一。

为什么需要对火药进行整形?徐立平解释说:“推进剂药柱是浇注出来的,固化后的形状是自然流动形成的,保证不了符合设计要求的尺寸和精度。如果不进行精细修整,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发生爆炸,这样何谈精确制导?”

为什么目前无法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徐立平直言:“药面的原始形态千差万别,每次都不一样。它可能是平整的表面,也可能是歪斜的状态,还有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机器切削不了。不同类型的推进剂,要求切削的厚度也不一样。这些情况必须靠人判断,细微之处只能手工操作。”

这是对胆量和技艺的双重考验。

火药韧性强,用刀力度很难把握。刀刀确保精准,没有捷径可走,全靠静心苦练。

入厂后,徐立平一有时间就会拿着小试件,一刀又一刀,摸索最准确的切削角度、力道和药量。“手必须要稳,刀要铲得薄,不能太使劲,难度确实挺大的。”练坏了30多把刀的徐立平,手感越来越好。

正负0.1毫米,是徐立平给自己定下的整形精度标准。“尽量接近零误差,要练到用手摸一次,就能知道应该切多少、怎么切。”徐立平说,“因为火药的表面很粗糙,颗粒感比较强,再摸一次,手感可能又不一样了。一刀切下去,出了纰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航天技术能手、陕西好人、“大国工匠”、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神乎其技、胆大心细的徐立平获得了一项项荣誉。他却说自己“很平凡”,航天领域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自己只是干好了本职工作而已。

“父母一直教育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他们那一辈老航天人的奉献精神一直都在,所以愿意让我再到危险的岗位上来。”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新一代的航天人,徐立平无比自豪。

亮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1989年秋天,国家某重点战略发动机已连续两次试车失败。第三次试车箭在弦上,发动机药面却出现裂纹。

“当时的探测手段非常简陋,如果不能尽快彻查疑点、修复药面,整个战略型号的研制进度就耽搁了。”徐立平回忆。

专家组当机立断,就地挖药。突击队迅速结成,平均年龄30岁出头。徐立平是最年轻的队员,工作刚满2年,年仅21岁。

所谓“就地挖药”,就是钻进发动机燃烧室,挖开填注好的火药,查明问题根源,修复药面缺陷。

狭窄的发动机壳体,只容得下一个人爬着进去。火药味浓烈而刺鼻,让人头晕目眩、恶心难耐。身高近一米八的徐立平,半跪半躺着,用小铲一点一点抠挖,不敢有一丝松懈。

“用力过猛就可能引起强摩擦,发生燃烧爆炸,所以每次最多只能挖四五克火药。每10分钟必须出来换气,否则长时间缺氧,腿都软了,爬都爬不出来。”如此命悬一线,徐立平每次还坚持多干几分钟,好让前辈们多休息一会儿。

耗时两个多月,突击队共挖出300多公斤火药,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重新浇注灌浆材料,修复后的发动机终于成功试车。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攻坚克难、顺利推进,避免了数百万元的损失。

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徐立平却没法走路了。由于长时间在密闭空间接触火药,徐立平双腿疼得无法行走。母亲温荣书咬着牙,强迫他坚持锻炼,哪怕一步一步挪,也要靠自己站立行走。通过高强度的物理训练,徐立平的双腿逐渐恢复过来。

“再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干。既然干了,就要把它做好!”这是最朴实的态度,也是最崇高的志向。难在锲而不舍,难在有始有终。

徐立平闲不下来。刀法能不能更准?效率怎么提高?如何规避危险?他想实现的目标还有很多。除了埋头苦练,实战才是最好的老师。徐立平从来不怕第一个上。

2005年,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故障,徐立平临危受命。不过,这次钻进发动机不是挖药,而是使用金属钻头在药柱表面打孔,获取靠近壳体的推进剂样块。

危险不言而喻。金属钻头遭遇火药和金属壳体,一旦摩擦过大,几乎直接会爆炸。时值寒冬,室外零下7摄氏度,衣衫单薄的徐立平在发动机钻进钻出十几趟,浑身是汗。

“真的很紧张,爬进去之前都要深呼吸一下。明明只有几米的距离,但总觉得半天都爬不过去。”尽管早已钻过很多次发动机,徐立平每次仍感觉如履薄冰。“钻进去之后就没有多余的想法了,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一次打孔、成功取样,发动机故障被顺利排除,徐立平这一仗打得特别漂亮。

积跬步,致千里。数不清的急难险重任务,将徐立平快速打磨成了技能高手。多种战略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面整形任务,徐立平都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

匠心——不慕浮华,锐意创新

改进刀具、确保安全,一直是徐立平的重要目标。

工厂发展初期,在西安很难找到称手的刀具。一个同事从上海老家买回一把平刀,大家把刀的头部打弯,这是整形组第一把正式编制在册的刀具。创新之门由此开启。

2005年,7416厂发生了一场意外。一名同事因操作不慎,刀具碰到金属壳体,擦出的火花瞬间引爆发动机,不幸当场牺牲。徐立平因此痛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更加科学的整形刀具,杜绝安全隐患。

根据各类型面的整形需求,徐立平迄今共设计、制作、改进了30多种刀具,其中9项申请专利,两项获得授权。他发明的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使小弹整形由纯手工变成了半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提升了50%,节约成本30余万元。

新时代的药面整形,离不开手工操作,需要探索机械化应用,规避人机面对面操作的危险。为此,7416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徐立平从零学起,提出了加装连锁装置、改装吸屑装置等20多项改造建议,并成功编制了整形程序,顺利实现了大型发动机内孔复杂型面的远距离机械整形,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3年,徐立平成立大师工作室。7名徒弟,两名已成为国家级技师,两名是重点班组副组长,其他人也都是业务骨干。

何谓“工匠精神”?徐立平如是说:“不慕浮华,甘于寂寞,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对所做事情始终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我认为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严慎细实,匠心铸剑,徐立平将终其一生,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

(来源于互联网)